(相关资料图)

晚饭后,我溜进厨房,阿尔拉通常不和我们一起吃饭,她一个人在厨房里热上前天剩的包子,巴维尔也走进来打开一罐腌黄瓜,陪她一起吃饭。

看着我走了进来,巴维尔举起小酒杯,对我努了努嘴,好像在说:“喝点儿?”我连忙摆手拒绝,他却不由分说倒了半杯给我,阿尔拉也笑眯眯地与我碰杯:“for friendship!”

此话一出,我便不好意思不喝。三盏过后,巴维尔喝得起劲,翻出一瓶酒塞给我:“present!”他要给我送礼,我赶忙收下,掏出手机拍了个照。

瓦列里也走了进来,小伙子默默倒了一杯果汁,他晚上还要继续坐船回季克西加班。随后,余艳、周自然、周海翔三位老师都进来了,大家交杯换盏,广袤无际的荒原上,太阳蒙在云层里不曾落下。小木屋里挤满了人,欢乐的人情味儿蔓延了开来。

△航拍无人机下,报道团的营地。

语言不通不是隔阂,交谈是非常有趣的。余艳老师与我说中文,我转换成英语说给瓦列里,瓦列里再次转换成俄语告诉巴维尔,每次转换的过程就是一次感情的流通,每个人都睁着眼睛看着彼此,仿佛在期待着什么伟大的仪式。

特别是当我独自一人与阿尔拉在厨房里沟通时,阿尔拉听不懂英语,我听不懂俄语,此时瓦列里就成了我们交流的桥梁。习惯了之后,有时候瓦列里在劈柴,我和阿尔拉会不约而同地大喊“瓦列里!”然后“人形翻译机”就不恼不躁地走了进来。

巴维尔2007年去过一次中国,我们邀请他再去,他笑着说只要我们招呼,他就一定来。“我们以后还会继续来看你的!”他笑眯眯地接下这跨越万里的友谊之约,来日方长,夕阳下的两国人民因为候鸟迁徙的承诺走的越来越近。

潇湘晨报记者章杨梓昕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