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当前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房地产新的发展模式,是扩内需、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支点。2021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针对房地产首次提出“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什么是新模式?模式切换反映的是行为的变化。房地产新发展模式,包括:一是市场参与者(消费者、企业、政府)新的行为模式;二是房地产业继续发挥经济支柱作用的新内涵;三是新的行业基本制度。本文探讨这三个维度。

房地产市场参与主体新的行为模式

1、消费者行为转变,由买房转向租购并举

过去居民住房消费以购房为主。一是自住需求旺盛,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处于住房短缺时期。二是房地产投资属性强,房价持续上涨,全国商品住宅销售均价从1999年的1843元/平方米上涨到2022年的10185元/平方米,年化增速7.7%,核心城市房价涨幅更大。三是东方置业文化影响。四是住房租赁市场尚不成熟,制度不完善,难以有效替代购房需求。

在大城市租房住逐步成为一种新选择。根据统计局七普数据,2020年底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城镇家庭户租房住比例分别为35.8%、36.7%、50.4%、39.8%,大城市中租房住非常普遍,原因有四:一是能更灵活地能满足各个群体的住房需求。对于高收入群体,虽具备买房实力,由于工作变动,或是子女上学,都需要就近租房;对于中等收入群体,以应届毕业生、自由职业者、外来务工人员等新市民人群为主,是租赁市场的主要需求群体,租房能满足基本居住需求;对于低收入人群,可选择租金较低的房源来满足住房需求。二是房价高,还款压力大,租房住为买房过渡。大城市就业机会多,人才、资本等要素更集聚,医疗、教育、基础设施等城市配套功能更完善,对人才吸引力强,旺盛的住房需求支撑下房价高是必然趋势。对于刚就业的大学生等群体来说,可通过租房缓解购房压力。三是多主体供给,可选择房源类型更多。除了可选择市场化的个人房源、长租公寓之外,还可以选择保障性质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公租房、廉租房等。2021年全国40城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94.2万套(间)、2022年预计240万套(间)、“十四五”计划新增650万套(间)。四是住房观念变化。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房子是用来住的”,买还是租都一样,不仅能通过相对更低的门槛享受与买房同样的居住品质,而且可以自由切换居住环境,还可以拥有更多现金流来提升生活质量。

租购并举是发达经济体住房市场的显著特征。国际经验看,租赁是发达经济体住房市场的重要供给力量。对比租赁人口比重,欧盟27国平均水平30.1%(2020)、瑞士57.8%(2021)、德国50.9%(2021)、奥地利45.8%(2021)、美国34.2%(2022)、日本36.0%(2021)、韩国44.8%(2018),租房住在一些国家甚至是主流。大城市租房住更为普遍,2017年美国迈阿密66.7%、纽约64.6%、波士顿63.1%、洛杉矶60.1%、旧金山56.6%的人租房住,2018年中国香港49%、2020年日本东京51.2%、2021年德国柏林85%的人选择租房住。

2、房企行为转变,由追求速度转向注重品质

房企“三高”模式走向终结。在过去,房企在房地产金融弱监管、项目去化快、房价持续较快上涨等因素叠加刺激下,普遍采取“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的开发模式快速获取土地和金融资源。但当前这一模式运转的前提已发生变化:一是在融资端,预售资金强监管、非标融资收紧,大幅削弱房企“高杠杆”能力;二是在购房需求端,以广大三四线城市为代表的房地产市场较大幅度回调,销售市场冷淡导致房企项目去化显著变慢,“高周转”失灵;三是在融资需求端,中大型房企陆续爆雷,房企加速去杠杆,总融资需求大幅减少,“高负债”意味着高风险;四是在投资端,房企爆雷、销售低迷传导至投资端,房企开发投资的意愿和能力不足。

房企利润将来源于提升产品和服务品质获取溢价。根据杜邦分析,净资产收益率可拆解为营业净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三者乘积。过去房企主要靠高周转和高杠杆获得规模收益,未来利润来源将主要通过提升住房品质来获得溢价、提升净利率。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需求侧,消费升级。消费者观念在变化,品质意识觉醒,住房要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更加重视开发商央国企背景、品牌知名度、社区服务、产品是否绿色低碳智能等多个维度。二是政策端,提升产品力符合政策导向。2023年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指出,要“大力提高住房品质,为人民群众建设好房子”;2023年1月,住建部部长倪虹表示“以努力让人民群众住上更好的房子为目标,从好房子到好小区,从好小区到好社区,从好社区到好城区,进而把城市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让城市更宜居、更韧性、更智慧”。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