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统计局公布12月经济数据。2022年全年GDP同比增长3%;12月份社零同比-1.8%,较前值走高4.1个百分点;12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1%,较前值走高2.3个百分点;12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较前值走低0.9个百分点。


(资料图)

年度经济成绩单显示,政策对全年增长仍有一定诉求

2022年四季度GDP同比增2.9%,环比持平,全年GDP增速实现“保三”。

这份年度经济成绩单背后折射的政策意图十分明确,2022年国内经济遭受疫情压力,海外周期下行带动中国出口萎缩,加上供给冲击以及预期走弱,2022年面临诸多增长压力,政府仍然重视一定的经济增长目标兑现,总量政策对于经济的托底效果显著。

日前,31省区市2023年GDP增长目标全部出炉,后续相关财政、货币和产业政策的仍有充足想象空间。

年底消费结构仍偏弱,目前未到消费数据“强现实”兑现时刻

12月社零读数大幅反弹,但实际消费并没有读数那么好。12月份社零同比-1.8%,较前值走高4.1个百分点。

明显反弹的消费板块主要受到扰动因素驱动,例如汽车和必选消费(粮油食品药品等)。这部分增长动能后续可能难以为继。

12月汽车和必选消费合计拉动社零同比较上月增长1.9个百分点。汽车消费反弹或因政策截止前居民抢购,燃油车购置税减半以及新能源车政府补贴均于2022年底到期;而药品消费同比增速的异常高值(39.8%)可能和首轮防疫优化之后的感染人数激增和居民恐慌屯药相关。

而目前市场最关心的,疫后内需修复以及地产板块的修复弹性仍在观察窗口。

餐饮、场景类消费甚至继续下挫;地产后周期消费依旧表现较弱

因此,超预期的“强数据”并不能掩盖“弱现实”:消费复苏动能仍在等待“强现实”兑现时刻。

交易内需复苏的主线,未来一段时间仍可持续

往后看,基于全球经贸周期下行以及国内财政承压等现实性因素,2023年的复苏之路大概率并不是典型的总量复苏,即并非GDP不同板块的全面反弹。

我们无法忽视制造业投资(出口相关)和基建投资后续面临的客观压力。另一方面,消费以及地产在经济重启之后的结构性行情难以证伪。

12月以来,市场交易内需板块复苏,内需复苏交易主要缘自政策预期。结构上看,非扰动项下的消费板块数据表现欠佳,但需要注意的是,当期经济数据并非市场预期交易的参照锚。寻找超额收益逻辑下,复苏交易主线(出行链、场景消费、地产以地产后周期)仍将在基本面预期改善的前提下等待疫情达峰之后经济数据的验证。

风险提示:地产表现超预期;政策调控超预期;疫情超预期。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