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核心内容:

新加坡是世界上公认的住房问题解决得比较好的国家之一,而与新加坡拥有相似的区位与经济环境的中国香港特区,又为何变成了一个反面案例?本篇报告将通过比较新加坡与香港特区在经济、社会、住房制度等层面的不同,探讨中国大陆房地产新发展模式的未来方向。

中国香港的经验教训:1.香港财政大幅依赖“补地价”,同时为维持低税率环境不得不施行高地价政策。2.既得利益者群体大。房地产商,有房人群和环保组织等都是公屋政策实施的阻力。3.公屋以租为主,同时居住人需时刻警惕工资是否超标,以避免被驱逐的风险。4.公屋二级市场不活跃。公屋申请人购买出售房屋时仅缴纳房屋建造费,并拥有使用权,而想真正买断房屋产权则需补缴房屋市价,这导致大多数公屋居住人没有公屋产权;同时除个别公屋计划允许转售外,“居者有其屋”计划等都不允许转卖,因此公屋并没有成为居住人的实际资产,也无法进行住房置换升级。5.公屋建造和管理机构较为复杂。房委会和房协都拥有建造和管理公屋的权利,各类计划覆盖人群和条件亦不相同,导致民众信息获取成本大,还面临重复排队等问题。

新加坡的经验:1.历史负担小,民众支持度高。开国时就将“居者有其屋”纳为国策,几十年的组屋制度让新加坡民众适应且拥护该政策,八成人口居住在组屋中更是让多数民众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因此直到今天新加坡的组屋政策实施没有受到任何阻力。2.《土地征用法》保证公屋供给量充足,同时补贴力度更高、公积金制度也更为健全。《土地征用法》使得新加坡政府拥有明确权力进行土地征用,并以低价补偿,从而源源不断地获得新土地并开发建造租屋。组屋也成为新加坡的一项公益政策,政府每年还需拨款大量资金给建屋局以弥补巨额亏损,民众购房时也可以获得力度较高的补贴。同时中央公积金也为购房人群提供了较充沛的融资途径。3.申请政策灵活、市场分层使得二级公屋市场活跃。新加坡的组屋制度允许申请人二次转售组屋,因为申请人能以全款或按揭的方式拥有组屋产权,在最低占用期后即可挂牌出售组屋,而组屋转售的买家也是同样符合组屋标准的申请人。同时,新加坡政府建造了不同层次的组屋以满足各类人群和家庭需求,随着申请人家庭人口的增长,或收入的增长,可以选择购买更大或更高端的组屋来满足需求。新加坡政府也会对转售组屋进行补贴。二级市场的活跃使得居住人的资产会随着组屋价格的上涨而扩大,同时高流通性使得不断有组屋空缺出来,满足新一批申请人的需求,从而缩短排队时间。4.财政对土地出让的依赖较低。新加坡的经济结构和税收制度使得其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较低。同时对执政党来说,建造和翻新公屋不仅可以提升自身支持率,还可以作为选举过程中的政治筹码,因此政府本身对于推动组屋建设的意愿也很高。

风险提示:地缘政治事件、全球经济衰退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