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表现:

本期(2023.4.10-2023.4.14)非银(申万)指数-0.55%,行业排名14/31,券商Ⅱ指数-1.00%,保险Ⅱ指数+0.25%;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上证综指+0.32%,深证成指-1.40%,创业板指-0.77%。

个股涨跌幅排名前五位:中油资本(+8.37%)、拉卡拉(+6.96%)、中粮资本(+4.74%)、东方证券(+4.07%)、中泰证券(+3.80%);

个股涨跌幅排名后五位:仁东控股(-4.15%)、国盛金控(-3.99%)、东方财富(-3.83%)、南京证券(-3.62%)、南华期货(-3.56%)。

核心观点

证券

市场表现方面,本周证券板块下跌1.00%,跑输沪深300指数0.25pct,跑输上证综指1.32pct。外资方面,本周北向资金净流入+48亿元外资流入增加,除清明节假期外,已连续4周实现净流入。估值层面,当前券商板块PB估值为1.26倍,仍处于2016年10分位点附近,估值具有较大安全边际和配置性价比。

业绩层面,4月10日起,券商一季度业绩陆续披露,本周有五家券商披露一季度业绩快报。业绩表现来看,五家归母净利润均有上涨,其中东方证券、中泰证券归母净利润大增,分别同比增加525.67%和424.00%。一季度业绩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当前国内经济平稳运行,一方面促进市场活跃度回暖,财富管理业务需求回升,另一方面股债市场保持震荡上行也使得自营业务收入显著回升,叠加2022年一季度业绩低基数的影响,券商行业整体一季度业绩有望同比增高,建议关注业绩大幅回升对估值的提振作用。

行业层面,近日中证协正式启动了2023年券商投行业务质量评价工作,今年预计共有83家券商(含联席)、1979个项目参评。随着全面注册制的落地,券商投行业务发展和转型进入加速阶段,行业整体参评券商数量和项目数量均较上年出现显著提升,分别同比增长了7.79%和46.70%。其中,今年有7家券商参评项目超100单,分别为中信证券、中信建投、华泰证券、国泰君安、海通证券、中金公司、民生证券,其中中信证券超200单。但另一方面,项目数量与评级结果并未有直接关系,根据2022年评级结果来看,中原证券(14家)、五矿证券(4家)等作为中小券商项目数量较少,同样获得A类评级,而中信建投(117家)、海通证券(81家)、国泰君安(73家)项目数量位居前五,但仅获得B类评级。随着注册制的落地对券商承销保荐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投行业务质量评价结果将一定程度对券商投行执业起到监督和促进作用,压实券商作为资本市场“看门人”的作用。

我们仍是建议重点关注行业三大主线:一是投行项目储备丰富、定价能力强的券商,如中信建投、中金公司,二是财富管理转型较为成功,“含财率”较高的券商,如东方财富、华泰证券;三是机构化业务规模增长带来的发展机会,重点关注机构业务牌照齐全、资金实力充足的低估值龙头券商,如中信证券、华泰证券。

保险

市场表现方面,本周保险板块上涨0.25%,跑赢沪深300指数1.01pct,跑输上证综指0.07pct。当前保险板块PB估值为1.08,仍处于历史底部。

截至本周五,除中国太保以外的其他四家险企公布了家上市险企均公布了前三个月的保费数据,四家保险公司合计实现财险和寿险保费收入2,445.99亿元和6,231.52亿元,同比增长8.63%和3.47%,其中,中国人保(+7.47%)>中国平安(+5.55%)>中国人寿(+3.87%)三家险企实现小幅增长,新华保险(-0.18%)基本与上年保持持平。

3月中国平安和中国人寿的财险保费收入均出现显著回暖,1-3月中国人保和中国平安分别实现财险收入1,676亿元和769.58亿元,同比增长10.19%和5.40%,实现小幅回升。3月单月二者分别环比上升了72.85%和50.82%,实现高速增长。各地汽车销售促销政策的陆续出台推动机动车销量持续向上,带动车险保费收入提升。而农险范围的扩大以及消费市场降价促销以及各地陆续出台优惠政策,乘用车销售情况或继续保持向上,进而带动车险保费,同时,非车险中,意健险及农险预计将受需求及政策带动延续增长趋势。而从2月保费表现来看,意外险、健康险与责任险同样保持较为强势的增长趋势。

1-3月寿险表现来看,中国平安(+5.63%)和中国人寿(+3.87%)保费收入实现增长,而中国人保(-0.56%)和新华保险(-0.18%)出现小幅下滑,3月单月表现来看,中国人寿寿险保费收入环比增长119.95%,实现大幅增长,此外,新华保险环比增长64.87%,同样表现亮眼。中国平安(+12.62%)实现小幅增长,而中国人保(-5.19%)寿险保费收入出现小幅下滑。从行业格局来看,上市险企寿险保费收入能力已出现显著分化,中国人寿1-3月实现保费收入3,272亿元,远高于其他三家险企的寿险保费收入,而中国人保和新华保险的寿险保费收入均不足700亿元,行业马太效应显著。

2023年,险企表现明显好转,除了宏观环境回暖的支持以外,险企代理人团队及数字化转型、养老金保险业务的加入、银保渠道的发力等多因素对险企盈利能力的改善同样发挥较大的作用。结合年初至今市场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30年期国债期货将于4月21日正式上市,险企中长期资金资金配置的风险管理能力进一步加强,资负两端持续向好。建议关注头部综合实力较强,具备规模优势的险企,如中国平安等。

风险提示:行业规则重大变动、外部市场风险加剧、市场波动、疫情反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