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中小企业筑“制造强国”巨轮,精准政策携多层次资本市场齐扬帆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当前国内中小企业整体发展景气度偏低,反映在我国关键元器件、关键材料等产业的自产率较低,2022年我国集成电路出口金额仅为进口金额的37%,2016-2019年我国大型科研仪器整体进口率约为70.6%。优质中小企业培育工作开展以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数量累计8997家。新三板市场以其“低门槛、包容性、规范性”独特优势,满足了众多成立初期的中小微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融资需求。截至目前,新三板中已有602家企业成功转板,在北交所、科创板、创业板转板上市的企业分别有186家、116家、200家。此外,港交所推出新特专科技公司上市机制,可接纳5大领域内(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硬件、先进材料、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新食品及农业技术)的企业申请上市,进一步丰富了创新型中小企业资本市场融资渠道。随着对“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的必要性与实施路径的理解深入,我国适时调整“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支持政策的推进力度,努力通过精准政策引领中小企业健康成长。

聚焦优势领域路漫漫,“政产学研”、“职业教育”可化东风助力

“隐形冠军”企业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发展目标。德国“隐形冠军”占全球半数,集中于工业领域。尽管德国、美国、日本企业从“专精特新”到“隐形冠军”的经验有共同之处,但在某些领域与环节三个国家的发展经验与产业政策也有不同的侧重点与特征。日本政府倾向“政、产、学、研”协同,主动整合资源;德国政府大力推广“职业教育”,为“隐形冠军”企业提供高级技术工人后备军;美国政府在在立法领域,通过产权、专利领域的立法来保证“隐形冠军”企业在技术上的垄断地位。我们可以从贺利氏、安捷伦的发展历程中获得以下启示:围绕优势材料技术持续创新、不断拓展高壁垒和持续增长的领域,是企业维护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措施;聚焦自身领域不断进行技术精进和产品出新,并持续全价值链的“收购和建设”的扩张策略,是企业得以一直壮大的核心原因。

北交所&新三板拓宽融资渠道,为发展“专精特新”企业道路点亮灯塔

截至2023年4月10日,北交所共有186家上市公司,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有76家,占比41%;新三板共有6548家挂牌企业,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共有739家,占比11%。15家企业在北交所上市后入选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包括恒进感应、鑫汇科等,其在北交所上市之时并非“小巨人”企业,此次入选作证了北交所对中小企业的培育贡献。与此同时,新三板为我国“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提供早期融资渠道,润丰股份、欧晶科技、高测股份、吉林碳谷等优质企业在新三板融资后,转板上市以来的发展较好。从德国、日本及美国对于中小企业的培育路径,我们总结出3条相关政策建议,分别为(1)丰富相关组织机构的数量及职能,增强上下游产业信任;(2)推动“产学研”合作,兼并推动“人才+研发”发展;(3)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实现“先进智造”。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波动风险、流动性风险、政策效果不达预期风险

推荐内容